这种情况确实很有代表性,我们这里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河南三门峡市的卢氏县有一个比较小众的景区熊耳山景区,自古就是道家胜地,《尚书·禹贡》有大禹“导洛自熊耳”的记载,有众多有关太上老君“老子”的传说和景点,以及祖师庙等庙宇群。
同时,熊耳山处于长江和黄河分水岭处,自然气候多变,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地质构造独特,是游览观光、道家文化和地质构造博物馆,旅游价值十分丰富。
平时,周边陕西、山西以及洛阳、南阳、三门峡等地的游客多有前来登山游览,求神进香,每逢初一、十五游客更是络绎于道。每年三月十五为传统庙会,山上山下,锣鼓喧天。一直到春末夏初,山上积雪不化,成为当地奇观,“熊山积雪”也成为卢氏古八景之一。山下就是享誉中原的“汤河裸浴文化”。
前几年,有商家看到商机,和当地政府合作,对熊耳山进行开发,新修了山门和上山步道,而对其他主体部分并没有大的改造和建设,然后就开始堂而皇之地开始收费,不论当地人还是外地游客,一律购票上山。
刚开始还有游客陆陆续续购票上山,但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天不如一天了,游客越来越少。最后,每天收入的钱还不够卖票等服务人员的收入,自然就不收费了。现在,游人慢慢地又开始多起来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一、舍不得投入,只想靠山吃山,自然不能长久。
自然资源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天然美景和财富,历史文化资源更是成百上千年历史积淀的产物。如果不进行高水平的开发建设,不能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不能提供原始资源的增值享受,单靠一个山门就能挣钱,也太小看了游客们的智商了。
第二、感情问题。
当地人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这些资源理应属于人类,如果仅靠修一个山门,坐地收费,经常来爱的人耳熟能详,特别是当地人作为登山休闲来玩的,现在你收费,谁再买票上山就是傻。游客的钱包也不是谁想掏就能掏出钱来的。
第三、要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旅游开发,收入的目的应该以进一步投资开发为主,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对景区进行投入,提高景区的资源质量和服务水平,使游客感觉物有所值,游有所得,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持久开发,持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