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已经提问很久了,热度一直不减,我为什么现在才回答这个问题呢?
我就出生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世家,父母不识字,种了一辈子的地,属于非常标准的农民出身,我后来考上了学,然后毕业分配,现在是个在基层工作的普通公务员。一直以来对农民带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不想把农民定义为不懂旅游的人群。
一、究竟什么样的才算农民呢?
过去,我国户籍制度实行的是二元制管理,也就是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除了市民户口(非农业户口),其余的都是农业户口。后来户口改革,以河南为例,已经全面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统一为居民户口的一元式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以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所以,农民的范围就有了新的概念。
我认为,只有实实在在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才属于真正的农民。狭义的农民主要就是从事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之类的直接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二、农民为什么旅游的很少?
虽然我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但据我观察,现在去旅游的农民也是有的。最主要的是在旅游景区,怎么去发现谁是农民,谁不是农民。毕竟谁的脸上也没有贴着农民或者不是农民的标签。那些认为农民不旅游的人显然是有些片面,
作为旅游经营者来说,来的都是游客,不存在身份问题,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很少看到农民,因为农民出去旅游不会把农民的身份用标签的形式告诉大家。
现在的农民还一部分是属于自给自足型的,这部分农民往往属于留守的老年群体。除了在老家种点地,它们一不愿意闲着,二不想拖累儿女,三是实在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这部分农民,本身就是留守型的,不外出旅游也是正常,一是挣钱不容易不舍得去旅游,二是身体条件不允许,不能出去旅游,三是文化程度低,不愿意出门旅游,没有外出旅游的愿望和动力。
三,到底有没有去旅游的农民?
这个答案应该是肯定,现在的农民并不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就拿我们山区来说,除了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外,在家还有一部分以中年人口为骨干的村组干部和头脑灵活的中青年群体已经成为专业技术型的农民,他们自愿进行土地流转,集中承包经营那些外出打工者的土地。集中种植农作物,包括烟叶、蔬菜大棚经济作物、中药材种植、林业育苗、农业采摘园、畜牧养殖等等。这些虽然直接从事的农业种植,却不能小看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每年几十万的毛收入还是正常的。
你能说他们没钱去旅游吗?如果说他们没有时间旅游,还是符合实际的,但农业项目毕竟具有季节性,在农闲时节,出去旅游还是有时间去的。并且他们也确实有相当多的人去旅游了。
四、现在的农村已经越来越更像景区,农民就生活在景区里。
现在几乎所有的农村都在搞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以通路、通网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保、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土地流转、改水改厕、各种补贴等等,各项惠农政策和项目很多,新农村建设得更像一个又一个景区。
有山有水的农村,有资源、有环境,有产业、有政策,本身就已经是景区了。
全域旅游的开展,农民既是以资源、土地、民居为股份入股的股东,同时也是景区旅游产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成为事实上的旅游从业者,还继续把他们定义为不旅游的人,就显得不合时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