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割麦子,田间吃“晌午饭”的日子,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它却深深的印在我心里,每每想起,仿佛就在眼前,像刚刚发生一般。
三夏大忙,龙口夺粮
老家在农村,八十年代自己年龄还很小,在上小学,记得每到麦收时,学校就会放十几天的“麦假”,因为当时刚刚实行分田到户,每家都有“责任田”,学校里很多老师是队派的,家里也都有地,所以放假收秋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记得当时管这个叫“三夏大忙,龙口夺粮”。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又因为夏季的雨水多,很可能一场暴雨就把一年的麦子给毁了,当时的天气预报是大家十分关注的事儿,所以夏收(收麦)也叫龙口夺粮。记得农村有“宁吃八升,不吃一斗”的说法,就是说宁可麦子没熟透早收些,产量受些损失,也不能等熟透了遭了雷雨,毁了收成。
永远忘不掉的“晌午饭”
每当麦子快成熟的时候,老农们就会起大早到麦田看麦子是否熟透,确定开镰时间。为什么要早上看呢,因为如果中午看熟了,可能是假熟,到晚上麦子会返生。所以有经验的农民都早上看麦子是否成熟了。
确定割麦的头天晚上,爸爸负责把镰刀磨得飞快,妈妈则预备割麦时带到地里的晌午饭,而这也是我最关心的。
妈妈会把腌好的鸭蛋煮好,再摊上一碗鸡蛋,洗一些葱、黄瓜、西红柿,带上一些自家晒的黄酱,再烙上几张饼,把这所有的吃食放到一个大篮子里,烧一些开水晾凉,装在水壶里,这些都准备好时,已经很晚了。
第二天一大早,爸爸就把大家叫醒,下地收麦了,可以趁早上凉快多割些麦子。我也是要和大家一起收麦的,当时年龄小,但也知道收麦是一件天大的事儿,所以也会和大人们一起,早早下地干活儿。
割麦子其实是一件很累的活儿,早晨天气凉爽还好些,中午时分,烈日炎炎,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麦浪,在阳光的炙烤下,蒸腾起如烟的虚幻,太热了,真的很考验人的意志,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那时没有收割机,每一棵麦子都是人工用镰刀收割的。人们以家庭为单位,不顾一切的割着麦子,虽挥汗如雨,但也没人喊累。
“歇了!吃晌饭了”,我终于听到了这句话。虽然只干了些零碎的活儿,但我早已饥肠辘辘。在田间地头,找一树荫,开吃!烙饼卷上鸡蛋,再配上一根黄瓜,那叫一个香!妈妈腌的鸭蛋,蛋黄红彤彤的,已经“出油”了,妈妈总是舍不得吃,把最好吃的蛋黄留给我,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大家都欢笑着,吃着这香甜的晌午饭,忘记了劳累。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收麦已是一件小事儿,几十亩麦地,几百亩麦地,在联合收割机面前,只是一会儿的小事儿,再也没有那么劳累的场景,再也回不到从前,再也吃不到那香香的收麦晌午饭,那饭真香!每当想起,心里总是暖暖的,让人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