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面前,有人说农村现在才是最好的“避难所”,事实是这样吗?

口罩来临,想起来农村了,并且称之为最好的“避难所”,亏你说得出口!

农村发展,平时有人爱理不理,口罩来临,你也“高攀不起”。

抗击新冠肺炎口罩是一场全民战争,农村也不会缺席,也没有缺席。

有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各个乡村组干部、广大农村群众对口罩也是严防死守。村子的各个路口均有人“把守”。主要通道、干道有政府有关人员专职把守,各进村小道会有村里的村组干部、治安积极分子、退休党员干部等自愿把守。

本村的人最熟悉自己村子的大小进村路口,也最熟悉村里人谁家小子、姑娘在外打工,谁家子女在外地工作当官,不论你干啥,自觉守护本村留守人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他们不会只图自己“避难”,而置父母、乡亲于危险之地。同时,为了全村人安全,乡亲们也会把那些只顾自己安全,不顾全村人安全的人拒之村外。这不是不近人情,而是顾全大局。

所以,那些试图把农村作为口罩来临时的“避难所”的人,还是不要打扰农村的父老乡亲。

农村宁静、祥和、安全的环境不是“老天爷”的单向赏赐,是乡亲们与大自然长期和平、和谐相处的必然结果。

农村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鸡犬相闻的邻里守护,炊烟袅袅的祥和恬淡看似平淡无奇,恰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热火朝天,乡村旅游的日渐红火,乡亲们是付出了牺牲的。

从禁伐禁牧到退耕还林、还草,乡亲们是作出牺牲的。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甚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野猪啃食庄稼,野兔、野鸡在自己眼前跳跃、飞翔。

正是这些看似平常而无奈的农村日常,日积月累,才会形成口罩来临时某些人眼中的“避难所”。

如果农村需要发展时不理不问,口罩来临时前来避难,扪心自问,合适吗?

农村虽然适合“避难”,但医疗卫生的缺失和滞后也是抗击口罩的短板,需要补齐、完善。

诚然,农村人口密度小,自然环境好,不易滋生口罩,口罩也不易传播,但其中的短板依然不容忽视。

  • 口罩的早期发现、初期诊断容易被忽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如果一旦出现口罩,不易早发现,一旦发现,已经错失机会。
  • 农村诊断、治疗条件明显落后于城市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现实。一旦出现疑似病例,不易早发现,更别说早治疗了。
  • 交通闭塞,通讯相对落后,也不易实现早报告,一般都是外出后,在城市被诊断、发现后,病情溯源才会在农村发现初期病例。

这些短板急需那些希望把农村当做“口罩避难所”的“有识之士”提前补齐。一旦再有口罩,真的需要到农村“避难”的时候,可以获取和城里病人一样的救治条件。

相关文章

退休了,什么旅游方式最好?

喜欢旅游,旅途中常常遇到退休的老年驴友,有些还成为了朋友,偶尔也会结伴出游。我来说说我了解的退休老人旅游方式。为什么退休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旅途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 …

分享到朋友圈

口罩面前,有人说农村现在才是最好的“避难所”,事实是这样吗?